Priority areas identified through spatial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and network analysis: Wild boar populations as proxies for tigers in and around the Hupingshan and Hou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作者:
Tang, Tao;Li, Jiping;Sun, Hua;Deng, Chao
期刊: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年774:145067 ISSN:0048-9697
通讯作者:
Li, Jiping(lijiping1602@163.com)
作者机构:
[Tang, Tao; Li, Jiping; Sun, Hua] Cent South Univ Forestry & Technol, Fac Forestry, 498 Southern Shaoshan Rd, Changsha 410004, Hunan, Peoples R China.;[Tang, Tao; Li, Jiping; Sun, Hua] State Forestry Adm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 Key Lab, Changsha 410004, Peoples R China.;[Sun, Hua] Key Lab Forestry Remote Sensing Based Big Data &, Changsha 410004, Peoples R China.;[Sun, Hua] Cent South Univ Forestry & Technol, Res Ctr Forest Remote Sensing & Informat Engn, Changsha 410004, Peoples R China.;[Deng, Chao] Forestry Bur Changde City Hunan Prov, Changde 415099,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Jiping Li] F;Faculty of Forest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Hunan Province, China<&wdkj&>Key Laboratory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on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Monitoring in Southern Area, Changsha 410004, China
关键词: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Graph-based network;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Wild boar;Conservation
摘要:
The decline and fragmentation of habitats areas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reduction of biodiversity in landscape ecosystems. As a kind of large carnivores, South China tiger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is one of the most endangered tiger subspecies and considered to be extinct in the wil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tended to release a certain number of tigers into two of their historically habitats areas, Hupingshan-Hou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NNR) in central-south China that provides suitable habitats for P. tigris. Because wild boar (Sus scrofa) is a prey of P. tigris, spatially characterizing the populations of the prey and its habitats is critical for the success of habituating the tigers to the area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effort made to protect the habitats of wild boar, there have been no report that deal with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and potential forwild boar, especially in terms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Herewe present the novel integration of the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 and graph-based network to identify the priority areas for wild boar dispersal in and around the NNR. In addition, a novel method to identify the proper connectivity distance to avoid excessive connectivity when the field data are essentially non-existent.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ummer andwinter, the potential habitat areas were 6848-10,245 and 5984-10,152km(2), respectively. The total area of the priority patches was 1590 km(2), approximately occupying 16% of the suitable habitat area.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novel integration of the HSI and network analysis led to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spatially characterize priority patches to support decision-making for landscape planning. The results shown here also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efforts for habituating large carnivores into their historical habitat regions. (c) 2021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语种:
英文
展开
探究“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林业院校网络教学调查研究
作者:
臧卓;李际平;曹小玉
期刊: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05):21-24 ISSN:1674-9324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李际平; 臧卓; 曹小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互联网+;高等林业院校;网络教学
摘要: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教育也逐渐趋于信息化。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正在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方式。高等林业院校是中国林业传播先导,其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合理使用网络教学,以实现教学方式转变,如此不仅可以促使教学方式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基于"林业遥感"和"林业系统工程"两门课程,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林业院校网络教学方法。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
曹小玉,;李际平,;赵文菲;委霞;庞一凡
期刊:
生态学报 ,2020年40(24):9164-9173 ISSN:1000-0933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410004;南方森林资源经营与监测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04;[李际平,; 庞一凡; 曹小玉,; 委霞; 赵文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草本物种多样性;结构方程模型
摘要:
林分空间结构的改变直接影响林下草本物种的多样性。本研究以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了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垂直空间结构以及林木竞争态势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性指数均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01),影响系数高达0.96和0.89,对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影响(P<0.01),影响系数为0.22;林分垂直空间结对林下草本丰富度和物种均匀性指数均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01),影响系数分别为0.86和0.43,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影响(P<0.01),影响系数为0.16;林木竞争指数与林下草本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均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01),但影响系数较小,分别为-0.47和-0.30,而对林下草本物种均匀性指数未达到显著影响作用(P>0.05),影响系数仅为-0.04。整体上看,林分水平空间结构、垂直空间结构和林木竞争态势均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但从影响系数看,林分水平空间结构的影响作用最大,垂直空间结构次之,林木竞争态势的影响作用最小。因此,欲维持或改善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应采取调整林分水平空间结构为主,垂直空间结构调整为辅,并适当降低林木竞争程度的综合经营措施。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通径分析的杉木林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关系研究
作者:
孙宇;李际平;曹小玉;颜佳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年40(7):41-47 ISSN:1673-923X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颜佳睿; 李际平; 孙宇; 曹小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杉木林;林分空间结构;土壤养分;通径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杉木林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探讨各空间结构因子对土壤养分指标的作用机理及其关系。【方法】以湖南省福寿林场内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3个龄组的杉木人工林,运用通径分析法,对林分各空间结构因子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林层指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全K含量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林层指数对有机质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09)产生了绝对值最大的直接正效应,对全K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022)产生直接负效应,全混交度对全K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1.196)和全P含量(直接通径系数为0.778)具有较强的直接影响。影响土壤全P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全混交度、开阔比数和林层指数。各空间结构因子对全N的直接影响效应较小。【结论】杉木林各空间结构因子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影响了土壤养分,其影响机理各不相同,总体来看,林层指数和全混交度对土壤养分的直接影响最大。其他空间结构因子通过间接作用对土壤养分产生影响。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哑变量的闽楠人工林单木树高曲线模型
作者:
颜佳睿;李际平;曹小玉;唐涛;孙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0年40(11):47-54 ISSN:1673-923X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李际平; 颜佳睿; 王奕茹; 孙宇; 唐涛; 曹小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闽楠;人工林;树高曲线;立地类型;哑变量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含立地类型哑变量的湖南省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单木树高曲线模型,为湖南省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和生长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南省金洞林场为研究区域,基于18块闽楠人工林固定样地2019年调查数据,选取了11个具有代表性的树高曲线模型对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关系进行了拟合,从中筛选出了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作为构建哑变量模型的基础模型;通过对18块固定样地进行立地因子调查,采用数量化方法Ⅰ,以各林分的平均木优势高为因变量,立地因子为自变量,对立地因子进行评价,得到影响显著的立地因子,并通过划分等级和聚类分析来划分立地类型;将立地类型做为哑变量添加到基础模型参数及不同组合中,构建基于立地类型哑变量的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单木树高曲线模型。【结果】在11个基础模型中,拟合的树高曲线最优基础模型为Weibull方程,其决定系数为0.780 4最大,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770 9,均方根误差(RMSE)为2.701 3最小。以Weibull方程作为基础模型,在构建的含立地类型的哑变量模型中,将哑变量添加在参数c上效果最优,决定系数为0.834 9,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529 5,均方根误差(RMSE)为2.131 6。对比于基础模型,决定系数提升了6.98%,平均绝对误差(MAE)降低了13.6%,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了26.7%。【结论】含立地类型哑变量的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单木树高曲线模型拟合效果优于基础模型,并且具有更高的适用性,能反映不同立地类型下的树高、胸径生长差异,可以为湖南省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的目标树经营和生长预估提供理论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中亚热带典型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作者:
含量的影响;曹小玉;李际平;委霞
期刊:
林业科学 ,2020年56(1):20-28 ISSN:1001-7488
作者机构:
[曹小玉; 李际平; 委霞] College of Forest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关键词:
中亚热带;林分空间结构;土壤养分;典型相关分析
摘要:
【目的】研究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揭示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主导空间结构因子,为以改善森林土壤养分含量为目标的森林空间结构优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亚热带人工针叶纯林、人工阔叶纯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和竹林6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在比较其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的基础上,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空间结构在整体上最优,其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也最高,其他5种人工林分的空间结构和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优劣排序随着指标的改变而改变,没有呈现出规律性;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混交度、角尺度和林层指数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主导因子,而影响土壤全氮含量的林分空间结构主导因子只有混交度;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第一组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951,属于强相关(P< 0.01), 说明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养分整体上相关程度极显著;典型载荷分析进一步表明在对土壤养分的整体影响力上,混交度和林层指数起着决定作用。【结论】从数量有限的样地调查结果来看,研究地点的林分空间结构显著地影响着土壤养分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及土壤养分整体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均是混交度和林层指数,而对土壤全氮含量水平起决定作用的只有混交度。因此,欲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水平或土壤养分含量整体水平,应采用调整林分树种结构和林层结构的综合经营措施;而要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只需选择调整树种结构的经营措施。
语种:
中文
展开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作者:
曹小玉;李际平;杨静;闫文德
期刊:
土壤 ,2019年51(2):290-296 ISSN:0253-9829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长沙, 410004;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长沙, 410004;[李际平; 杨静; 曹小玉; 闫文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杉木林;龄组;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
摘要: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湖南省金洞林场选择立地因子基本一致的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分别设置3块20m×30m样地,在每个样地利用S形5点取样法分层(0~15、15~30、 30~45、 45~ 60cm)采取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5个龄组杉木林0~ 60cm 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分别为11.02~ 14.74、1.65~ 1.84、0.26~ 0.35g/kg。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着杉木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了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而土壤全磷的含量则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都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规律,土壤有机碳下降幅度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土壤全氮下降幅度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而土壤全磷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5个龄组杉木林0~ 60cm 土壤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6.94~ 8.53、49.03~ 53.07和5.79~7.74,土壤C:N随着杉木年龄的增加表现出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P和N:P则表现出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C:P和N:P随土层下降而减少,而土壤C:N随着土层下降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物种多样性的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及混交比例研究
作者:
王奕茹;李际平;曹小玉;唐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9年39(6):30-37 ISSN:1673-923X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李际平; 王奕茹; 唐涛; 曹小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杉木-闽楠混交林;混交比例;林分密度;物种多样性
摘要:
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 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 ~ 1 000株/hm~2)、中密度(B: 1 200 ~ 1 600株/hm~2)、高密度(C:2 000 ~ 2 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 < 0.05)或极显著相关关系(P < 0.01);拟合曲线表明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峰值时的闽楠比例为0.465 ~ 0.506,即闽楠比例在46.5% ~ 50.6%之间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密度及混交比例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可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和混交比例的因子之一。当前阶段,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为1 200 ~ 1 600株/hm~2,杉木与闽楠的株数比例控制在0.97 ~ 1.10之间。
语种:
中文
展开
杉木-闽楠混交林林分结构与生产力功能耦合关系研究
作者:
王奕茹;李际平;曹小玉;李琪媛
期刊:
林业资源管理 ,2019年(2):54-59 ISSN:1002-6622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410004;[李际平; 王奕茹; 李琪媛; 曹小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杉木-闽楠混交林;林分结构;生产力功能;主成分分析;耦合
摘要:
为了研究林分结构与生产力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的合理林分结构,为维持群落结构稳定和提高林木生产力提供依据。以湖南省永州市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获取的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平均胸径、平均高、郁闭度、混交度等林分结构因子与生产力功能间的耦合作用。建立林分结构与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对林分结构和生产力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结构因子与生产力功能密切相关。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数较高的林分具有的特征为:中等密度(1 500株/hm2)、郁闭度为0.7左右、林层结构为复层林。这种结构特征有利于保持较好的生产力功能,是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的最佳林分结构。
语种:
中文
展开
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作者:
孙宇;李际平;曹小玉;徐占勇
期刊:
林业资源管理 ,2019年(1):57-62 ISSN:1002-6622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长沙,410004;[李际平; 孙宇; 曹小玉; 徐占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经过改造与未改造林分的土壤肥力情况,以湖南省福寿国有林场幼、中、近熟林3个龄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龄组经营样地与对照样地的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寿林场杉木生态公益林土壤肥力评价的3个准则层因子权重分别为:土壤环境条件(0.106 2)、土壤物理性状(0.206 5)、土壤养分(0.633 3),18块样地中土壤肥力等级为差的样地有9个,9个样地均为对照样地,中等的样地8个,均为经营样地,等级为良的样地1个,无极差和优的样地,差、中等和良的样地所占比例分别为50%,44.4%和5.6%。3个龄组中土壤肥力得分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各龄组对照样地和经营样地得分情况差异显著,经营样地土壤肥力得分高于对照样地,说明通过间伐抚育,补植乡土树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
语种:
中文
展开
亚热带典型林分空间结构与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特征分析及其关联度
作者:
曹小玉;李际平;委霞
期刊:
草业科学 ,2019年36(10):2466-2475 ISSN:1001-0629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草本物种多样性;杉木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灰色关联度分析
摘要: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为明确其影响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主导因子,以亚热带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量化分析3种林分的空间结构指数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和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天然次生林的树种隔离程度、林层多样性、竞争态势和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最优,杉木混交林次之,杉木纯林最差。2)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林下草本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均匀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5个指数都表现出天然次生林>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的规律。3)影响杉木纯林、杉木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共同空间结构因子是混交度。因此,欲提高杉木纯林和混交林的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可选择通过改善树种结构的人为干扰措施来实现。
语种:
中文
展开
杉木林改造后空间结构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及其关系
作者:
胡园杰;李际平;曹小玉;陈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8年38(11):103-109 ISSN:1673-923X
作者机构:
[胡园杰; 李际平; 曹小玉; 陈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杉木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龄组杉木林空间结构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关系,以湖南省福寿国有林场幼、中、近熟林3个龄组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林分空间结构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挖掘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空间结构因子。结果表明:经间伐补植后,2017年不同龄组杉木林的混交度和林层指数较2012年的显著提高,林木水平分布格局更趋向于均匀分布的随机分布,林分的透光条件变差,幼、中龄林的林木竞争降低,而近熟林的林木竞争加剧;幼、中、近熟林的土壤持水量分别增加了18.85%,36.94%,32.78%,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加了0.59%,11.57%,8.58%,土壤容重分别减少了16.06%,18.71%,18.46%。幼、中、近熟林中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影响较大的空间结构指数分别是角尺度与开阔比数、角尺度与林层指数、全混交度与角尺度。
语种:
中文
展开
Optimizing kNN for mapping vegetation cover of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using landsat images
作者:
Sun, Hua;Wang, Qing;Wang, Guangxing* ;Lin, Hui;Luo, Peng;...
期刊:
Remote Sensing ,2018年10(8):1248 ISSN:2072-4292
通讯作者:
Wang, Guangxing
作者机构:
[Zeng, Siqi; Wang, Guangxing; Ren, Lanxiang; Xu, Xiaoyu; Li, Jiping; Sun, Hua; Lin, Hui] Cent South Univ Forestry & Technol, Res Ctr Forestry Remote Sensing & Informat Engn, Changsha 410004, Hunan, Peoples R China.;[Zeng, Siqi; Wang, Guangxing; Ren, Lanxiang; Xu, Xiaoyu; Li, Jiping; Sun, Hua; Lin, Hui] Key Lab Forestry Remote Sensing Based Big Data &, Changsha 410004, Hunan, Peoples R China.;[Zeng, Siqi; Wang, Guangxing; Ren, Lanxiang; Xu, Xiaoyu; Li, Jiping; Sun, Hua; Lin, Hui] Key Lab State Forestry Adm Forest Resources Manag, Changsha 410004, Hunan, Peoples R China.;[Wang, Guangxing; Wang, Qing] Southern Illinois Univ, Dept Geog & Environm Resources, Carbondale, IL 62901 USA.;[Luo, Peng] Chinese Acad Forestry, Res Inst Forest Resource Informat Tech, Beijing 100091, Peoples R China.
通讯机构:
[Wang, Guangxing] C;[Wang, Guangxing] K;[Wang, Guangxing] S;Cent South Univ Forestry & Technol, Res Ctr Forestry Remote Sensing & Informat Engn, Changsha 410004, Hunan, Peoples R China.;Key Lab Forestry Remote Sensing Based Big Data &, Changsha 410004, Hunan, Peoples R China.
关键词:
land degradation;optimized k-nearest neighbors;landsat image;percentage vegetation cover;Duolun County;Kangbao County
摘要:
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s of great concern. Accurately mapping percentage vegetation cover (PVC) of the areas is critical but challenging because the areas are often remote, sparsely vegetated, and rarely populat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collect field observations of PVC.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regression modeling cannot provide accurate predictions of PVC in the areas. Nonparametric constant k-nearest neighbors (Cons_kN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estimation of forest parameters and is a good alternative because of its flexibility. However, using a globally constant k value in Cons_kNN limits its ability of increasing prediction accuracy becaus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VC in the areas leads to spatially variable k values. In this study, a novel method that spatially optimizes determining the spatially variable k values of Cons_kNN, denoted with Opt_kNN, was proposed to map the PVC in both Duolun and Kangbao County located in Inner Mongolia and Hebei Province of China, respectively, using Landsat 8 images and sample plot data. The Opt_kNN was compared with Cons_kNN, a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LSR), a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 and random forests (RF) to improve the mapping for the study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most of the red and near infrared band relevant vegetation indices derived from the Landsat 8 images ha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improving the mapping accuracy; (2) compared with LSR, GWR, RF and Cons_kNN, Opt_kNN resulted in consistently higher prediction accuracies of PVC and decreased relativ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by 5%, 11%, 5%, and 3%, respectively, for Duolun, and 12%, 1%, 23%, and 9%, respectively, for Kangbao. The Opt_kNN also led to spatially variable and locally optimal k values, which made it possible to automatically and locally optimize k values; and (3) the RF that has become very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did not perform the predictions better than the Opt_kNN for the both areas. Thus,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y promising to improve mapping the PVC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 2018 by the authors.
语种:
英文
展开
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
作者:
曹小玉;李际平;吕勇
期刊:
中国林业教育 ,2018年36(6):33-37 ISSN:1001-7232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410004;[李际平; 曹小玉; 吕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林业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
实践教学直接影响着林业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目前我国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模式固定僵化、双导师制名不符实、实践教学基地不足且运行机制僵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林业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究其原因,一是对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校企联合培养林业专业硕士的保障体系缺失。因此,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实践技能的做法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业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构建灵活多样的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二是完善实践教学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三是大力建设“实习、实训、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四是构建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促进我国林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语种:
中文
展开
不同林分类型闽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对比分析
作者:
黄笑;李际平;赵春燕;曹小玉;石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37(7):36-42 ISSN:1673-923X
作者机构:
[黄笑; 李际平; 赵春燕; 曹小玉; 石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关键词:
闽楠;土壤养分;近自然经营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林分类型闽楠人工林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以及其随土壤层次分布的变化规律。以湖南省金洞林场1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14年生闽楠纯林、杉木林下补植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4年生闽楠纯林为研究对象,对4层深度(0 ~ 20、20 ~ 30、30 ~ 45、45 ~ 60 cm)土壤的氮、磷、钾等养分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氮、全钾元素含量在整个土层(0 ~ 60 cm)中、速效磷元素含量在20 ~ 60 cm土层中1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较14年生闽楠纯林多28.15%、23.82%、11.49%,全磷及速效钾元素含量14年生纯林较混交林多65.97%、26.95%。林下补植4年生闽楠混交林林分土壤中表层和底层速效氮较4年生闽楠纯林多21.31%、16.22%;磷及速效钾元素含量在整个土层(0 ~ 60 cm)中较4年生闽楠纯林多92.53%、16.11%,4年生闽楠纯林土壤中全氮及全钾含量较林下补植混交林多8.74%、23.90%。这些结果表明1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土壤养分水平较14年生闽楠纯林高,杉木林下补植4年生闽楠混交林分土壤速效元素含量比4年生闽楠纯林多,营造闽楠—木荷混交林可以改善由于杉木连载造成的地力衰退,为闽楠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杉木生态林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
作者:
曹小玉;李际平;胡园杰;杨静
期刊:
生态学杂志 ,2017年36(4):1134-1141 ISSN:1000-4890
通讯作者:
Cao, X.-Y.
作者机构:
[李际平; 曹小玉; 杨静; 胡园杰] School of Forestr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通讯机构:
[Cao, X.-Y.] S;School of Forestry, China
关键词:
杉木;生态林;空间结构;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
摘要:
采用乘除法对全混交度、林层指数、W_V_Hegyi竞争指数、角尺度、开敞度5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进行多目标规划,确定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函数,以林分空间结构和非空间结构为约束条件,在采用综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确定林分空间结构约束条件优先次序的基础上,构建杉木生态林林分间伐空间结构优化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确定样地中最该采伐的林木。结果表明:杉木生态林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函数值与相关的空间结构指数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依次为全混交度(0.7016)〉林层指数(0.7008)〉角尺度(0.6578)〉开敞度(0.5960)〉W_V_Hegyi竞争指数(0.5785),因此在进行林木单株间伐前考虑林分空间结构约束条件时,首先要考虑林分的混交度,其次是林层指数;将构建的模型用于研究样地(20 m×30 m)确定的最优间伐木为14株,间伐强度为14.1%,间伐后描述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径阶数和树种数均未减少,保持原有的径阶个数和树种个数;间伐后林分全混交度提高2.71%,林分树种空间隔离程度得到提高;林分林层指数提高10.91%,林分垂直分层结构有较大幅度的改善;林分W_V_Hegyi竞争指数降低8.64%,林分中林木所受的竞争压力减小;林分|角尺度-0.5︱降低8.25%,林分空间分布格局更加趋向于随机分布;开敞度增加了11.98%,林分的透光条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目标函数Q(g)值提高了12.18%。林分空间结构整体上趋向优化。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云服务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以“林业系统工程”课程为例
作者:
臧卓;李际平
期刊:
文教资料(高中版) ,2017年(2):159-161 ISSN:1004-8359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李际平; 臧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林业系统工程;课程考核;教学改革
摘要:
云服务的出现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该文通过对传统考核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林业系统工程课程本身的特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基于云服务的过程化考核模式,即确立"案例讨论+章节考核+课程考核"等多方位的考核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地考查学生,为林学专业同类课程考核提供一些改革思路与参考。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林木竞争关系的闽楠人工林目标树密度研究
作者:
石乐;李际平;赵春燕;陈磊;黄笑
期刊:
林业资源管理 ,2017年(4):37-43 ISSN:1002-6622
作者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长沙,410004;[李际平; 陈磊; 石乐; 赵春燕; 黄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关键词:
闽楠;Voronoi图;林木竞争关系;目标树密度
摘要:
为了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如何确定目标树密度,使其既利于目标树的生长、又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是 闽楠人工林经营的关键.在金洞林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4a生闽楠人工林,设置3块20m ×30m的标准地,根 据近自然经营的目标树选择标准选择备选目标树,1,2,3号标准地确定的备选目标树分别为11,15,14株. 借助ArcGIS软件,依据林木的空间位置生成Voronoi图确定每株备选目标树的竞争单元,计算每株备选目标树 的V-Hegyi竟争指数和大小比数.依据备选目标树V-Hegyi竟争指数与大小比数数值的变化范围将V-Hegyi竟争 指数和大小比数划分为3个等级,V-Hegyi竟争指数与大小比数均为第-等级的确定为最终目标树.3个标准地 确定的最终目标树株数分别为8,10, 9株.即目标树密度分别为120,150,135株/hm2.由此得到金洞林场闽 楠人工林当前阶段目标树密度为135株/hm2.这为金洞林场闽楠人工林近自然经营目标树的确定提供了理论 依据.
语种:
中文
展开
芘胁迫下紫玉兰根系活性及根系分泌物的响应
作者:
王姣龙;李际平;谌小勇;闫文德;梁小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37(2):50-56 ISSN:1673-923X
作者机构:
[王姣龙; 梁小翠; 章帆; 谌小勇; 闫文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林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04;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Governors State University,Illinois 60484,USA
关键词:
紫玉兰;根系分泌物;根系活性;芘;根际修复
摘要:
以紫玉兰为试验对象,设置三种芘处理浓度(L0: 0 mg/kg,L1: 500 mg/kg,L2: 2000 mg/kg),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根系分泌物的组分进行分析,测定根系分泌物中总碳(TC)和总氮(TN)及根系活性吸收面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与多环芳烃污染修复的响应机理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进一步筛选植物修复树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芘浓度升高,根系分泌物中检测的物质种类减少;(2)芘胁迫下根系分泌物中化学成分变化较大;(3)紫玉兰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4)根系分泌物中TC含量随着芘胁迫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TN含量呈上升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的生理过程比植物结构特征对芘胁迫更为敏感。
语种:
中文
展开
基于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节点关键程度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作者:
高宇;李际平;袁晓红;李锐;陈磊;...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37(7):43-47,54 ISSN:1673-923X
作者机构:
[高宇; 李际平; 袁晓红; 李锐; 陈磊; 陈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关键词:
景观斑块;介数法;度值法;结构熵
摘要:
以常德市桃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所构建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为基础,为研究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节点关键程度,并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结构熵筛选适合的计算指标,分别选取度数和介数对同一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进行节点关键程度评价,利用PAJEK及ARCGIS软件进行计算关键程度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1)介数法和度值法均反映了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的无标度性,即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中大多数斑块对于整个网络的影响度较小,只有少数斑块对网络的影响较大,一旦这些影响较大的斑块被破坏,则整个网络将会面临崩溃。(2)2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度值法仅从节点周围相邻的局部关系来评价,介数法更注重于从节点所处网络的位置来考虑,介数法比度值法更为全面整体的分析了斑块对森林景观的作用大小,考虑到了森林景观整体间的物质能量流通程度,更加符合对于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节点关键程度的评价方式。
语种:
中文
展开